【摘要】 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和日常運營的主要瓶頸。近年來,作為一種創新型融資手段,基于供應鏈網絡的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中小企業獲取營運資金的有效方式。伴隨著企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管理活動為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條件。本研究以創捷供應鏈有限公司為例,對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創新進行了深入探索與分析,并構建了虛擬產業集群中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的理論框架與模型。研究發現:虛擬產業集群中企業間存在依存關系,通過虛擬供應鏈搭建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能夠實現虛擬產業集群中所有企業間的業務閉合,優化交易流程模式,并且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強化供應鏈網絡關系的同時,虛擬供應鏈網絡有效降低了產業互聯網平臺中資金提供方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一方面促進了虛擬產業集群中產業企業多種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實現了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循環迭代,提升了產業競爭力。本文基于虛擬產業集群識別出多種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形態,有助于完善與拓展供應鏈金融理論,對于引導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實踐有效開展具有有益啟發。 【作者】 宋華; 盧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一、問題的提出
融資難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嚴重影響到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往研究發現,信息不對稱是阻礙中小企業有效融資的最大障礙(Stiglitz and Weiss,1981;Jiang et al.,2014)。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傳統銀行的交易借貸理論認為,對中小企業貸款資質的審核可以基于硬信息與軟信息兩大類(Stein,2002)。但由于受到經營年限少、財務報表不全、資產規模較小、不確定性高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硬信息在很多方面都比較難以量化(Roberts,2015),軟信息需要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長期互動建立的互信關系(Gobbi and Sette,2014),或者基于血緣或個人關系形成高度信任(Au et al.,2014),因此,較難真正克服中小企業實際生產運營中存在的潛在道德風險(Chang et al.,2014)。
除了傳統的商業銀行借貸技術之外, 借助中小企業所在的集群進行融資也是緩解信息不對稱的一種方式(Hedges et al.,2007)。由于基于地理位置的產業集群相較于分散化、隨機化的買賣市場具有地理的臨近性、交易的重復性、產業的關聯性,因而促進了個體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相互依存和信任。這種地理集群內部的企業之間存在社會化關系網絡,共享信息的機制使得所有企業不敢輕易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以免失去在集群中的合作關系。因此,集群網絡融資作為基于中小企業集群的關系型融資信貸技術具有其特定優勢, 基于中小企業集群“地域根植性” 的特征(羅正英,201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金融機構與單個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能夠提高企業信用、抵押物以及盈利水平(李俊江和于眾,2015),進而能夠降低金融機構潛在的信貸風險。然而,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與升級,基于地理位置的產業集群逐漸表現出低端化與雷同化等特征,且集群內企業關聯度低、產品結構單一,從而使得集群網絡融資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李俊江和于眾,2015)。在這一背景下,供應鏈作為產業集群中組織間的聯系形式,基于供應鏈管理活動優化企業融資結構與現金流的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戰略途徑(Hofmann and Kotzab,2010;Lekkakos and Serrano,2016)。因為在降低信息不對稱方面,集群網絡融資中信息是來源于個人關系網絡與集群網絡,這種網絡是基于社會關系而非結構性交易關系,因此更多呈現出一種信息的非正式社會化(Informal Socialization),而供應鏈金融則是基于供應鏈網絡,強調的是交易或物流關系,體現的是一種正式社會化(Formal Socialization)的過程。此外,資源壓力與創新也對傳統產業集群形式提出嚴峻挑戰。伴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提高與網絡技術的發展,虛擬產業集群逐漸成為企業與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吳秋明和李運強,2008)。并且,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管理活動為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條件。
以往文獻表明, 供應鏈金融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全球貿易導致的居高不下的供應鏈融資成本問題, 還可以緩解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企業日益惡化的融資環境所帶來的資金流不足問題(Lekkakos and Serrano,2016;謝世清和何彬,2013)。盡管基于傳統供應鏈管理活動的物流金融、貿易金融等供應鏈金融創新活動早已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陳祥鋒和朱道立,2005;More and Basu,2013),但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在實踐中作為一種模式創新,鮮有學者對其路徑予以分析并進行理論總結?;诖?,本研究將對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及其運作進行探索,并分析其對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發展與產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本研究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該類供應鏈金融的典型———創捷公司的供應鏈金融為例,通過案例現象對理論問題予以佐證。目前,對于供應鏈金融的實證和案例研究都較少(Wuttke et al.,2013),從產業集群層面分析供應鏈金融對產業發展產生作用的研究則更為罕見(Gelsomino et al.,2016)。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一方面的探索以拓展現有供應鏈金融理論, 并為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的管理與發展,以及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等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二、理論基礎
1. 供應鏈金融概述
近年來, 供應鏈中的資金流開始引發越來越多學者的興趣(Hofmann and Kotzab,2010;Guptaand Dutta,2011),如何將供應鏈中的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予以協同進行價值創造成為學者們的關注重點?;诖?,Hofmann(2005)認為,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SCF)是物流、供應鏈管理、合作與金融的交叉學科,是通過跨組織的對金融資源進行計劃、運營和控制,從而使供應鏈內外部的參與者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途徑。供應鏈金融就是透視并控制供應鏈中所有與現金有關的流程與活動(Pfohl and Gomm,2009),實現現金流的實時監視、控制以及優化(Wuttke et al.,2013),從而降低供應鏈融資中的風險。此外,供應鏈網絡在企業融資過程中也可以發揮降低信息不對稱的作用, 供應鏈金融正是利用了嵌入在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交易信息為特定交易提供了融資(Gomm,2010)。因此,供應鏈金融是在物流與商流運作以及金融管理的基礎上,將供應鏈網絡中的買賣雙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機構等參與者緊密整合在一起,實現物流與資金相互促進的一種管理行為和過程。通過金融與供應鏈運營的結合,供應鏈金融可以優化供應鏈中的資金流動,降低供應鏈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中的資金可得性與供應鏈整體績效(宋華,2015)。
就目前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模式而言,學者們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More and Basu(2013)根據融資的階段,將融資方式區分為運輸前融資、在途物資融資以及運輸后融資三種類型;Wuttkeet al.(2013)提出了一個更為一般的模型,認為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形態是資金提供者在供需雙方之間通過墊資、結算等業務實現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國內方面,陳祥鋒和朱道立(2005)以物流金融為切入點, 對倉單質押、反向擔保、替代采購、授信融資等具體的業務形態予以梳理; 伊志宏等(2008) 從銀行角度出發對預付款融資、庫存融資和保兌倉等形態進行了分析; 胡躍飛和黃少卿(2009)則回到金融產品的基本要素,認為供應鏈金融產品要素包括:應收的回款,存貨的資金占壓以及預付問題等。目前這種基于產品要素的分類已經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形成了以資金提供者、供應鏈核心企業以及融資企業組成的三種供應鏈金融形態:應收賬款融資、存貨融資、預付款融資。此外,除上述三種形態之外,宋華(2015)認為供應鏈金融中還存在基于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以及長期合作信任的戰略關系融資, 這種形式通常發生在具有多年合作關系的戰略合作伙伴之間。
此外,基于實踐的不斷探索與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大致可以歸納為供應鏈金融1.0、供應鏈金融2.0 以及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三個階段(宋華和陳思潔,2016)。供應鏈金融1.0 是典型銀行思維的體現,具體包括物流金融、貿易金融等模式,主要是一種基于核心企業的信用與真實貿易往來,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一種自償性貿易融資方式。在這一階段,供應鏈成員之間主要是序列依存關系,供應鏈金融更多關注的是供應鏈中的物流與商流要素,而為了降低風險,資金提供者強調的是對靜態的“物”的控制。供應鏈金融2.0 階段資金提供者由金融機構轉向供應鏈中的參與者,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系也相應升級為相互依存的網絡關系。靜態的“物”不再是供應鏈金融開展的基礎,而商流與信息流等動態的“物”成為其運作的前提。在這個階段,作為主要風險承擔者的流動性提供方,如何有效地嵌入到供應鏈網絡,為供應鏈中的企業進行融資的同時能夠有效管理風險,成為中小企業有效獲取資金的關鍵。隨著與互聯網的結合,供應鏈金融發展到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階段。供應鏈中的企業形成了基于互聯網的復雜互依關系,供應鏈金融通過搭建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產融生態圈,并基于生態圈中的沉淀數據實現了價值鏈整合管理。在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就第一階段而言,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作為金融活動的主體,由于不參與供應鏈運營,從而不能真實掌握供應鏈網絡中的中小企業運營以及貿易過程等信息, 因此只能依托供應鏈網絡中的核心企業。在這一階段,供應鏈金融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由于銀行不能有效管理風險,且核心企業并不一定具有契約精神,從而使得欺詐行為的產生具有可能性,這一點在2013 年青島港事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①。因此,從第二階段開始,供應鏈金融開始從銀行走向產業,基于供應鏈網絡的真實交易結構與流程逐漸成為其開展的基礎。
2. 虛擬產業集群的產生
傳統的產業集群最主要的特征是地理上相鄰且集群內部的企業之間相互關聯(Poter,1990),并且, 基于地理位置的產業集群一直以來是產業發展的主要形式(Long and Zhang,2011;Zhang andHu,2014)。這種產業集群具有技術與信息外溢、提供共享中間品和服務、降低采購與銷售成本以及提供專用性勞動力市場等外部規模經濟優勢(阮建青等,2014);同時能夠促進集群內企業的集體行動(Schmitz and Nadvi,1999)以及降低進入壁壘(Long and Zhang,2011)等,從而增加了企業進入市場的機會。因此,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種產業集群都是工業化過程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阮建青等,2014)。但伴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擴張, 企業空間集聚加劇,“擁擠成本”(Congestion Costs)便會產生。因此,基于地理位置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消失,成本與資源壓力上升(吳文華和張琰飛,2006)。并且,在過度分工的影響下,集群內部企業的能力會被固化,阻礙其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由于傳統產業集群只是相同產業中企業的簡單扎堆,較高的同質化程度導致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競爭尤為激烈,從而使得產業集群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李俊江和于眾,2015)。因此,在信息與網絡技術的推動下,依托各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突破地域限制的專業化分工明晰以及整體協作的虛擬產業集群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形式。虛擬產業集群(Virtual Clusters)也稱為“電子商務社區”(E-business Communities)或者“商業網絡社區”(B-Web Communities),是借助先進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絡, 利用正式與非正式契約使相互關聯的企業與組織機構之間產生依存關系,在虛擬空間中實現合作創新、風險共擔與共同發展的一種集聚體(吳文華和張琰飛,2006)。作為區域產業集群的網絡集聚,虛擬產業集群不僅具有傳統基于地理位置的產業集群的種種優勢,而且還在促進資源跨地區、跨行業的整合實現快速資源配置,促進企業創新以及快速形成經濟場力等方面有著其特有優勢(吳秋明和李運強,2008)。因此,當中小企業或者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形成虛擬產業集群后,不僅分享了地理產業集群帶來的優勢(諸如形成專業化的知識、形成有效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專業勞動力市場、產生知識外溢等),而且還能通過互聯網形成有效的網絡治理,信息傳遞的效率更加高效,信用得到增強?;诖?,供應鏈金融就更容易施展,風險管控也相對清晰。
3. 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虛擬供應鏈
在虛擬產業集群中,傳統的地理接近被組織接近所取代,而組織接近主要通過供應鏈與客戶關系管理所實現(陳劍鋒和唐振鵬,2002)。因此,作為產業集群中企業間聯系的主要形式,相對于傳統產業集群而言,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供應鏈管理活動也出現了較大變化。傳統產業集群中供應鏈管理活動更多的是圍繞采購、分銷與物流管理等傳統作業管理活動展開。而在虛擬產業集群中,由于集群中企業的分散性,就需要一種全新的方式———虛擬電子供應鏈(Virtual e-Chain,簡稱VeC)將所有企業整合起來,產生運營協同化。其中,虛擬電子供應鏈是通過開發高速通訊的網絡技術,讓虛擬產業集群中所有的中小微企業能夠低成本,甚至無代價地加入網絡平臺,與其他參與者協同預測、開發、生產、同步、配送產品和服務,滿足分散動態化的客戶需求(Manthou et al.,2004)。虛擬電子供應鏈網絡與以往供應鏈體系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采用的是整體化的網絡結構(Integral Structure),即各個參與者一旦組織進入供應鏈體系,其結構形態和活動是固定的,各自采用既定的方式開展供應鏈運營。而虛擬電子供應鏈采用的是模塊化的網絡結構(Modular Structure),即通過一個個區塊組合成供應鏈體系,相互之間采用的是分布式協同運營,既能夠充分發揮組織化的供應鏈所具有的優勢(即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結合),也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和彈性,隨時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基于上述分析,在虛擬產業集群中,基于虛擬供應鏈網絡的供應鏈管理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綜合性的管理流程活動,即通過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和信息分享,實現產業鏈中所有參與者之間有效的協調和互動,這其中綜合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以及互動協調成為了供應鏈管理活動的核心。在虛擬供應鏈中,企業間所有的交易活動都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完成,從而有助于充分、實時獲取產業集群中中小企業的信息。此外,通過虛擬供應鏈搭建的價值生態網絡,更有利于中小微企業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和互動,形成柔性化的價值合作體系。并且,由于通過互聯網技術形成了虛擬化的有機組織體系,增強了中小微企業在網絡中的地位與合法性,促進其信用提升。這些都成為供應鏈金融順利開展的有效基礎。綜上,本研究認為,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虛擬供應鏈網絡為探索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提供了分析視角。
4. 簡要小結
基于互聯網以及虛擬供應鏈運作,虛擬產業集群實現了幾個方面的重要轉變:①通過互聯網與平臺的方式實現業務整合使得產業集群的地理范圍大大擴展。隨著全球分工與合作的深化,由于規模效應的存在使得產品生產鏈條不同環節之間產生了大量的產業集群, 但傳統的產業集群之間很難形成協調與配合, 而在虛擬產業集群中這種配合可以通過基于互聯網的虛擬供應鏈方式得以有效實現。②虛擬產業集群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協調性有效提升。在傳統的產業集群中,由于不同主體形式之間競爭力存在顯著差異,使其之間的連接性特別是服務協調性和資金協調性較差。在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協調性以及資金問題, 可以通過信息平臺的模式以及金融創新得以解決。③基于互聯網以及虛擬供應鏈運作,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信息傳遞與交易效率大為提高,使得協同專業化程度更高。
虛擬產業集群的這些轉變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帶來了深刻影響。一方面,虛擬產業集群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更多的企業特別是缺乏供應鏈能力的中小企業被整合進來,正是由于這些中小企業存在資金需求,使其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另一方面,以往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更多的是由于傳統金融機構所開展,而基于虛擬產業集群,供應鏈金融開始由銀行走向產業,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逐漸成為開展供應鏈金融的主體。這是因為相對于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主體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而言,在虛擬產業集群中,供應鏈中的產業企業所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活動在信息獲取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具體而言,Blackman et al.(2013)提出了供應鏈金融的三維模型,對供應鏈金融活動從結構、流程與要素三個角度進行分析。①在管理要素上,傳統金融機構的供應鏈金融往往只是基于核心企業“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從實質上講,作為資金提供方的傳統金融機構并未真正掌握中小微企業的真實運營情況,從而伴隨著較高的違約風險。而在虛擬產業集群中,通過虛擬供應鏈運作,產業企業更能夠有效掌握整個供應鏈運營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信息,而這種結構性的信息作為信用建立和評價的基礎,可以有效降低資金提供方與融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②在管理的流程上,傳統金融機構的供應鏈金融可以被視為一種簡單的資金借貸關系,往往是通過一個或幾個生硬、機械的金融產品對不同細分市場或者交易網絡中的各個節點與主體進行全面覆蓋。而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產業企業所提供的供應鏈金融則是一種定制化的專業金融解決方案, 產業企業在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時的融資量、融資周期和融資利率等是由不同交易主體在虛擬供應鏈網絡中的位置、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以及上下游關系等因素決定。③在管理的組織結構方面,兩者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所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是簡單的三方關系,參與主體一般只是包括流動性提供者、作為擔保人的核心企業以及中小企業三方。然而,在產業企業所主導的供應鏈金融中,還涉及虛擬供應鏈網絡中的其他企業,例如其他服務型企業、第三方與第四方物流企業等,即在虛擬產業集群中供應鏈金融是一種網絡組織生態。這種網絡生態作為一種組織場域,使得各參與主體能夠在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各得其所,從而為供應鏈金融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網絡治理機制。
三、研究方法與案例企業選擇
1. 研究方法選擇
作為運用實例證據開展研究的綜合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在大量學科中得到普遍運用。本研究采用單案例嵌入式研究法,在選取一個典型樣本企業的基礎上,通過對多個次級分析單位的深入分析構建和檢驗理論架構(Yin,2003)。本文選擇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在于:①探索基于產業價值生態的供應鏈金融對產業競爭的影響屬于“How”類型的問題,案例研究對于此類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的適用性(Yin,2003);②供應鏈金融問題,尤其是供應鏈金融對產業的作用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采用案例研究能幫助提煉理論框架,拓展現有理論。此外,盡管有學者認為相對于單案例而言,多案例研究較為可靠(Eisenhardt and Graebner,2007),但是在拓展理論方面獨特的個案分析更為有效(Yin,2003)。尤其是目前基于虛擬產業集群開展供應鏈金融創新的企業很少,大多數正處于初始發展過程中, 而本案例研究的企業在該領域已有近十年的創新發展經驗, 已經形成了穩定的運營模式,因此,單案例研究也更能夠進行深入聚焦的分析,真實反映錯綜復雜的現實狀況,從而更容易貼近理論構建的研究目標(Dyer and Wilkens,1991)。
2. 案例企業選取與介紹
本研究選擇通訊產業作為行業分析背景,這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智能手機在中國的需求進一步增長,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智能手機銷售市場。同時,根據IDC 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4.207 億部,2015 年將超過5.5 億部,早已成為全球第一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就中國通訊行業的狀況看, 深圳的加工占全國品牌產品的90%、整機生產商占全國的80%、方案設計商占全國的70%、配件商占全國的90%。作為全國最大的手機產業聚集地,該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分工明確、專業化、高效的產業鏈和虛擬產業集群。
結合上述行業背景,基于案例選擇的典型性與適用性原則(毛基業和李曉燕,2010),本研究選取深圳市創捷供應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捷)作為案例分析對象。創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 年,前身為創捷科技進出口事業部。作為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創捷以信息化技術為核心,提供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服務。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創捷供應鏈獲得了多個標準與認證資質。公司在北京、上海、重慶、香港、福田保稅區及前海深港合作區設有分公司及辦事機構,并與多家世界及國內500 強企業長期保持戰略合作關系,年業務總額以80%的增長率高速增長。創捷針對手機行業實施的供應鏈金融通過搭建手機行業的產業生態圈,實現了整個手機產業中資金流的優化,提升了供應鏈整體績效與產業競爭力。因此,選擇創捷進行單案例研究,對于探索基于產業價值生態的供應鏈金融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中的數據資料主要包括通過內部資料(網站等)和公開渠道(新聞資訊、高管講話、論壇等)獲取的二手資料,以及通過實地調研與深度訪談獲取的一手資料。其中,對創捷的實地調研以及深度訪談于2016 年3 月進行,訪談對象包括創捷供應鏈高層管理人員以及供應鏈金融部門主要負責人等。
四、研究總結
1. 研究結論
通訊產業中的參與者大多為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存在資源短缺、供應鏈管理能力有限等弊端,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資金。與以往通訊產業中企業重資產的縱向一體化模式不同,創捷供應鏈有限公司通過虛擬供應鏈實現了輕資產的橫向一體化運作,并通過對通訊行業虛擬產業集群的有效整合, 在此基礎上實施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構建了通訊產業價值生態圈,這在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的同時,緩解了通訊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的資金約束,降低了供應鏈財務成本,使得整個通訊產業中的資金流得以優化?;诖?,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通過協同價值創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應鏈的整體績效,從而有效提升了產業競爭力。通過案例分析與研究得到創捷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如圖4 所示。
基于此,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在虛擬產業集群中,通過虛擬供應鏈網絡打造產業互聯網平臺是供應鏈金融有效開展的基礎與前提。虛擬產業集群中企業間存在池依存, 并且所有企業業務之間通過網絡連接構成閉環狀態,共同形成價值創造網絡。池依存是網絡中的參與者都能為既定的目標做出相應的積極貢獻的一種狀態(Ven et al.,1976),參與者之間的關系趨向于松耦合。在虛擬產業集群中,不同類型參與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化,大家共同為價值創造而努力。本文認為,通過虛擬供應鏈可以實現對虛擬產業集群的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降低資金提供者與虛擬產業集群中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促進供應鏈金融的有效開展。在產業互聯網平臺中,每個業務模塊中都包含眾多參與主體,既包括了供應鏈運營中的客戶企業,也包括供應鏈金融中的組織者。而這些參與者的準入資質建立在對其運營情況、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以及在供應鏈合作關系中是否能夠履行相應的義務等分析基礎之上,只有那些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才能進入到產業互聯網平臺。這既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供應鏈金融潛在的主體風險的發生。此外,在產業互聯網平臺中基于虛擬供應鏈建立的交易流程與結構,以及穩定的交易關系等,可以方便資金提供者對中小企業的真實業務往來以及運營情況進行分析, 進而對其競爭能力與盈利情況予以判斷。同時,還有助于資金提供者對中小企業的資產構成及其流動性進行掌握,并能夠結合其流動性弱的資產分析資金融通的可行性等, 這些都有助于降低供應鏈金融運作過程中因供應鏈組建和運行不當所產生的內生風險。
(2)利用供應鏈金融打造產融生態圈,實現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循環迭代,提升產業競爭力。在虛擬產業集群中,對于發展飽受資金約束的中小企業而言,一些“成本洼地”成為制約供應鏈發展的瓶頸,影響到供應鏈的穩定性與財務成本(宋華,2015),從而嚴重阻礙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供應鏈金融作為供應鏈與金融兩個領域交叉產生的創新, 基于整合虛擬產業集群的虛擬供應鏈管理活動,以企業間真實的貿易往來為切入點,識別流動性弱的資產未來的收益性及其變現能力。因此,虛擬產業集群中不具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能夠基于交易信息以及交易信用獲得融資(Wandfluh etal.,2016),從而促進了虛擬產業集群中各個產業的發展。此外,Vargo and Lusch(2011)認為價值生態網是一種松散耦合的時空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不同的社會性和經濟性行動主體以制度、技術和共同語言等為媒介,結合各自所擁有的價值主張,為實現共同生產、產品與服務傳遞和價值創造等目的而進行自發感知和響應互動。因此,通過供應鏈金融可以搭建產業價值生態網絡。在包括管理部門、供應鏈參與者、金融服務的直接提供者以及各類相關的經濟組織等共同構成的產融生態圈中,參與主體各司其職、互依共存,在保證產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又能夠強化產業中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從而進一步為供應鏈金融的實施提供了保障。
(3)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打造信息化平臺,為虛擬產業集群、虛擬供應鏈、以及供應鏈金融等運作提供信息支持與保障?;诨ヂ摼W技術,對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組織配置,促進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價值共創。在虛擬供應鏈網絡中,核心(平臺)企業通過標準化的信息系統接入界面,可以實現對虛擬供應鏈網絡中信息流、資金流、商流以及物流的控制,從而達到對虛擬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進行有效整合的目的。并且,基于信息化平臺,核心企業可以掌握虛擬供應鏈中所有的運作信息,能夠對供應鏈運營中的痛點進行深入發掘(宋華和陳思潔,2016),從而衍生出更多配套服務。在供應鏈金融方面,通過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技術可以清晰刻畫供應鏈網絡的狀況,使核心企業能夠對交易結構與交易關系等信息深入了解,由此可以有效控制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中的潛在風險。
2. 研究貢獻與啟示
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案例數據中得出結論, 以彌補現有理論的缺口(毛基業和李曉燕,2010)。Colquitt and Zapata-Phelan(2007)認為就實證理論的貢獻而言,可以從是否建立了新的理論與是否檢驗了現有理論兩個方面予以考察?;诖?,本研究的理論貢獻與啟示主要有兩個方面:
(1)基于虛擬產業集群識別出多種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形態。以往的文獻中供應鏈金融更多是從銀行視角出發, 對抓住核心企業為上下游客戶提供保理、反向保理等融資解決方案予以探索(Lekkakos and Serrano,2016;胡躍飛和黃少卿,2009)。然而,在虛擬產業集群中,并不存在具有絕對優勢的核心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基于虛擬供應鏈網絡中的真實交易信息與交易結構,平臺企業可以為產業集群中不同的企業開展更為靈活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從而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克服資金約束。并且,在虛擬供應鏈網絡中,由于收入能夠自償、業務實現閉合、信息標準化程度較高等特征的存在,使得供應鏈金融業務在開展的過程中風險程度相對較低。
(2)構建了虛擬產業集群中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的理論框架與模型,拓展完善了現有供應鏈金融理論。這一路徑不僅包含了虛擬產業集群、虛擬供應鏈網絡以及供應鏈金融之間的邏輯關系,還反映出供應鏈金融對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意義, 并且強調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虛擬產業集群逐漸成為產業與企業發展的主要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從銀行走向產業,并重點關注虛擬產業集群中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實踐。該理論框架的指導意義在于: ①企業應該轉變思維, 在供應鏈金融運作的過程中, 必須擺脫對靜態“物”的控制,實現向商流與信息流等動態的“物”或信息的轉變;②在虛擬產業集群中,對于平臺企業而言,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用虛擬供應鏈技術實現對虛擬產業集群的有效整合。并基于虛擬供應鏈網絡中的業務結構、交易流程與交易關系等虛擬供應鏈運作中積淀的歷史數據,有效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降低潛在風險;③中小企業應強化技術等核心能力,努力進入虛擬產業集群網絡,尋求通過供應鏈金融的方式擺脫資金束縛,促進自身發展。
3. 研究局限
盡管本研究以創捷為例,分析了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創新路徑,在豐富現有理論的同時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結論。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研究針對通訊行業選取的案例樣本,盡管案例企業選擇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但是單案例研究結論本身普適性欠缺,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可以考慮針對行業背景,進行多案例對比研究,提高研究結論的適用性。此外,本研究只是揭示了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對產業競爭力具有促進作用, 但對背后的理論機制并未進行深入分析,這也是后續研究需要深化的地方。
現在進入:深圳創捷公司的通信產業案例
網址引用: 思謀案例組. 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案例研究. 思謀網. http://www.sjhs123.com/view/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