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的中國情景反思

目前工商管理學科存在科學性不足和實踐指導作用不強等問題,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以及社會認可度不斷下降。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構建更有效的工商管理學科體系,正面臨著挑戰。本文從關注研究領域的設定、研究科學性的提升、知識傳授的專注和對畢業生的支持等四個維度入手,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

作者:賈明,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當前的一些議論

科學是用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世界要依靠科學研究手段去探析和把握客觀世界的運行規律;而改造世界則是運用這些客觀規律去規劃、操縱客觀世界的運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創造出更高層次的人類文明。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將人類有關客觀世界運行規律的知識積累傳遞給后代,并教會他們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認識和改造世界。這是科學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邏輯。

在科學叢林中,工商管理也是其中之一。隨著人類商業活動的不斷進步和規模、領域的不斷擴展,工商管理知識逐步豐富。從早期原始部落的易物交易,到農業經濟時代產生的個體工商戶和手工作坊,以及工業革命后的機器大生產和科學管理,再發展到計算機算法輔助、支持下形成的各種新興經濟形態(如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人類在開展商業活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知識,并且學習、傳播如何運用已有的管理知識去指導和支撐管理活動更為有效地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工商管理學科被實踐證明能夠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推動商業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相關專業長期成為青年人報考、學習的熱門專業。

然而,隨著人作為“機器”的效率被充分挖掘而產生瓶頸,人的創造性和企業創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且不同場景、區域中商業運行表現出了新現象,工商管理學科的發展有些跟不上新時代的步伐,其創造新的科學知識的能力滯緩,使人開始擔憂工商管理是否還能夠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這主要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 學科針對性不夠。當前主流的工商管理知識體系均根植于西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而逐步發展形成。這些管理知識被大量地引入我國,并指導企業實踐。但是,我國與西方有著非常顯著的制度、文化差異,以及“人”的差別,使得西方的管理知識被引進到我國后出現越來越多的“水土不服”現象。例如,西方的管理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人的“自利性”假設基礎之上的,強調企業經營的目的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盡管最近開始有些反思,但是這個根本性的原則很難被撼動)。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共同富?!钡膹娬{,企業被賦予更多的超越經濟價值的社會價值目標,“股東至上”不完全符合我國對企業的定位。那么,在這個新的形勢之下,我國企業也開始主動跳出西方的管理理念,產生了許多新的管理形態,如“科技向善”“企業向善”成為許多科技企業的主導價值觀。這樣一來,學校所教授的(西方)管理知識顯然跟不上我國企業實踐的步伐,沒有面向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 研究科學性不足。科學性是支持一個學科的基石。工商管理作為認識企業運行規律的學科,需要把商業運行的內在規律解析清晰。賈明(2023)指出,相比于自然科學,工商管理學科具備典型的“軟”科學特征?!坝病笨茖W強調以客觀世界為研究對象,采用假設檢驗的思維范式,通過重復可控的實驗方式收集數據來驗證假設,獲得有關因果關系的客觀證據,從而形成科學知識。這種科學屬性的“硬”就體現在有豐富的、重復一致的客觀證據支持因果關系的成立。

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的研究對象是由人所組成的組織,又因為對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行為特征目前尚缺乏清晰的科學認識,導致工商管理學科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公理體系、可重復的經驗證據和可靠的因果關系等,該學科呈現出典型的“軟”科學特征,科學性受到質疑。工商管理的“理論叢林”本身就是科學性不足的表現,管理理論與企業實踐的脫節也進一步加劇了對該學科知識有用性的懷疑。

3. 人才培養成效不明。工商管理這一“軟”科學沒有普適的知識體系,導致不同學生在不同學校學習到的相同課程的內容可能并不一樣。這其中,教師本人的經驗、水平、價值觀、知識素養等都會影響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學生學習的效果。例如,在商業倫理課程的授課中,有的教師基于個人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會重點介紹我國古典倫理理論;而有的教師熟悉西方商業倫理,會重點介紹國外的企業倫理文化。又比如,現在老師們大量使用案例教學方式,而案例的選擇、所側重的知識點都受到教師個人偏好的影響。這就導致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學校眾多,但是所傳授的管理知識各有不同。

特別是在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的培養過程中,高校教師往往因為缺乏實踐經驗而被學生質疑其實踐能力不足。例如:教授戰略管理課程的老師本人并沒有擔任過公司高管、沒有參與過公司戰略的制定;教授創新創業課程的老師本身沒有創業經歷等;教授投資理財課程的老師沒有開設過股票賬戶等。甚至有些課程所涉及領域的政策調整、形勢發展迅速,導致教師課堂知識更新不及時而滯后于實際情況。例如,在財務會計類課堂教學中就經常出現教師因沒有及時更新企業會計準則、稅收政策相關內容而講授“過時”的專業知識。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工商管理知識有用性受到質疑,另一方面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學費不斷上漲,這兩者之間的反差也影響到工商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度,導致有些人認為讀工商管理碩士(MBA)不是為了學習管理知識,而是為了建立同學網絡或是提升學歷等。

4. 社會貢獻不清。工商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脫節也制約了本學科服務于社會的能力。一方面,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管理知識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服務的企業以及所從事的工作?,F實中,很多公司的管理層都是從業務骨干中選拔出來的,若他們在管理工作中發現自身缺乏相關管理知識,就會選擇回學校學習,如讀MBA等??梢?,學習工商管理專業的人并非更可能成長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領域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僅停留在學術論文發表上,而學術成果如何走進企業實踐,長期以來,這“最后一公里”并沒有打通;學術成果進課堂,通過課堂傳授給學生的也是寥寥無幾。

二、學科對比和原因分析

1. 學科對比。本文選擇兩個典型的學科類別,即物理學、經濟學,與工商管理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

賈明: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的中國情景反思
表1 工商管理學科與物理學、經濟學的對比
(注:*、**、***表示科學性由由低到高或適用范圍由由小到大。)

經典物理學建立在牛頓力學定理的基礎之上,具有統一的公理體系,是基于數學邏輯建立起來的科學知識體系,并且得到了廣泛的可重復的實驗證據。這就使得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代表,具備最高的“硬”科學屬性特征,例如地球上各個區域都適用于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即物理學知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通常,獲取這些知識所借助的手段是數學推導和科學實驗。故而,在物理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中,特別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在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再借助實驗手段來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這一學科所培養的科技人才畢業后就可以直接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工作中。

相比而言,微觀經濟學同樣建立在統一的公理體系之上,如基于人的完全理性假設出發,結合數學模型推導出一系列的經濟學定理,從而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但是,由于經濟學所考察的對象是人類經濟活動,即涉及人的行為,故而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理論與實際不一致的情況,導致這個學科的科學性有所降低。例如,現實生活中人的行為往往很難做到完全理性而表現為有限理性,并且因受到各種行為因素的影響(如框架效應)而偏離于理論模型的預測。這就導致經濟學理論的適用性是局部的而不是普遍的。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知識的獲取主要借助于經驗總結和數學工具來構建理論化的模型,從而形成相關的理論知識。故而,在經濟學的教學中主要還是講授經典理論模型,并給學生指明改進的方向,從而啟迪學生去思考和完善理論,預期創造出更多先進的經濟學思想指引人類經濟活動的開展。

至于工商管理學科,由于缺乏統一的公理體系以及數學邏輯的支撐,使得在三個學科中這個學科的科學性最低、理論的適用性最差,其知識的獲取更多地基于經驗和猜測。故而,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的個人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往往希望學生通過學習管理知識和案例分析能夠掌握在企業中應對類似問題的能力,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2. 影響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的主要原因。綜合來看,一個學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環節,即問題選擇、知識獲取、知識傳授和知識運用。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受到質疑的原因就出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具體而言:一是工商管理的研究問題缺乏針對性,如沒有充分結合中國情景下的企業管理開展研究;二是對企業運行規律的了解僅停留在現象層面,沒有深入至根本,即沒有認識到內在規律;三是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與需求脫節、師資與課程脫節,導致學生缺乏對真實企業活動的理解,課堂知識不適用于實際情況,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缺乏針對性;四是對畢業生的支持不足,沒有幫助學生快速推進實踐工作,提升在校所學知識的運用與轉化效率。

三、未來之路

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需要針對上述四個環節,關注研究領域的設定(Setting)、研究科學性的提升(Science)、知識傳授的專注(Specification)和對畢業生的支持(Support)四個方面,形成一個4S體系(如圖1所示)。

賈明: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的中國情景反思
圖1 工商管理的4S體系

1. 設定研究領域(Setting)。工商管理若要有用,首先應搞清楚這個學科是“為了誰”。特別是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一主題,研究企業在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是一個時代話題。實際上,學科的發展和知識的創造都與外界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這本身也體現了知識來源于現實,又反過來作用于現實。

工商管理若要有用,首先應搞清楚這個學科是“為了誰”。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之下,當前所盛行的基于西方環境所建立起來的企業管理理論是否還能照搬到我國?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國的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到底是什么。當前所盛行的基于西方環境所建立起來的企業管理理論是否還能照搬到我國?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之下的,西方企業管理理論所建立的假設基礎是對企業“自利性”的假設,即企業是為了獲取最大經濟價值而存在的組織。但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的價值觀不能是“自利性”,而至少需要是“互惠性”,即強調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共存(賈明等,2023)。這樣一來,就需要明確在當前環境下所需關注的新的企業管理問題。這其中以下三個方面尤為重要:

其一,我國企業的使命與責任。這一話題涉及不同類型的企業,如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以及不同場景的企業(如平臺企業等)。只有先搞清楚我國企業為什么會存在這個根本問題,明確企業的使命和責任,才能夠據此去規劃企業的管理實踐路徑和戰略體系。

其二,我國企業的價值創造。企業創造價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關鍵在于如何創造價值,是基于“剝削”,還是基于“共創”,這就存在很大差異。我國的企業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如何在綠色低碳轉型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壯大企業,是一個關鍵問題。

其三,我國企業的管理實踐。我國企業具有豐富的獨創的管理實踐活動。圍繞價值創造的途徑,結合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并考慮到未來人口老齡化和低碳綠色轉型的影響,如何通過實施公司治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企業運營管理等規劃我國企業的管理實踐路徑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把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搞清楚,就有希望構建起中國管理知識體系。

2. 提升“硬”科學屬性(Science)。工商管理若要有用,就要根據圍繞以上根本問題開展的研究總結形成真的科學知識,搞清楚“為什么”。在明確研究領域的基礎上,著力提升管理研究的“硬”科學屬性。賈明(2023)就此做了詳細的論述,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要關注管理研究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關鍵研究領域尋找研究問題,這就需要緊密對接已有理論研究成果,既要避免閉門造車,又要避免脫離實際(賈明,2021)。故而,不能盲目排斥西方的管理理論,而要從一般性入手去把握理論的前提假設和思想內涵,并在中國情景之中檢驗和豐富理論,這也是為世界管理研究貢獻中國智慧。

其二,在解釋所研究問題背后的因果關系時,要強調對微觀機制的發掘。所謂微觀機制,就是導致企業行為產生的個體行為、心理層面的影響因素。本文認為管理研究關注的對象是企業行為,而企業是由人組成的,故而企業的行為是由企業中的人的行為所決定的;而人的行為受到其認知、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故而未來的管理研究要強調深入到微觀機制中去分析企業層面的行為是如何由微觀的個體行為、心理因素所決定的。例如,在研究高管激勵如何影響企業碳減排這一問題時,要深入探討激勵方式的不同如何影響高管對于碳減排的認識,進而又如何影響到高管實施碳減排的手段。

其三,“入心入腦”采集數據。既然我們所構建的理論是在微觀的心理、認知層面,相應地所采集的數據也要在這個層面才能滿足驗證假設的需要。這就為學科交叉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劉揚等,2022),可以借助于大量先進設備(如面部表情分析系統、眼動儀、腦電儀等)直接觀測到個體的情緒、心理、行為方面的客觀指標。

其四,知識的實踐運用。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價值一致,要提升工商管理學科研究的“硬”度,也少不了實踐運用。管理理論要從學術論文中走出來并深入到企業實踐,就需要將理論的東西通俗化,并傳遞給管理的實踐者,指導其實踐,同時觀測與反饋實踐的效果。

另外,當前隨著大數據的興起,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即到更為宏大的數據中去發掘(強)相關關系。本文認為,基于大數據手段所獲得的強相關關系要想成為科學知識,還需要走前面所提到的找到內在因果關系機制,形成“硬”理論這一步。否則,誰也沒有把握這種相關性會始終存在。

3. 專注教學目標(Specification)。工商管理教學的目標是價值觀塑造與工作能力提升并重,將“軟”的管理價值觀和“硬”的管理科學知識傳遞給學生。

中國管理者的價值觀包括:我國企業的使命、中國式現代化下企業的目標、企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共同富裕價值觀等。管理者價值觀對于實現企業的目標非常重要,企業的目標要吻合管理者的價值觀。

管理首先是一門藝術,強調的是一種理念和價值觀,以及對思想的啟迪。管理者價值觀的塑造對于實現企業的目標非常重要,企業的目標要與管理者的價值觀吻合。管理者的價值觀包括:我國企業的使命、中國式現代化下企業的目標、企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共同富裕價值觀等。只有給學生講清楚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問題,才能夠放心地給學生講授“硬”的管理科學知識,進而確保這些知識能夠被正確使用,而不是被濫用。

管理也是一門科學,體現了管理的“硬”度,即能夠通過發揮穩定的管理工具的作用從而提升企業效率和價值。這就需要關注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知識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通用知識和專用知識。通用知識關注共性問題,通過專業課程的設置來傳授相關的內容(如戰略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專用知識則面向特定的場景和行業,通過案例教學和現場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開展診斷式教學,提升學生對特定問題的分析能力。

據此,要根據不同學位的特點來設定學位要求。例如:對于全日制研究生,重在考察他們的理論創新能力,如運用理論去解釋普遍的管理規律和發現新規律的能力;對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則重在考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打通理論與實踐的有效途徑。非全日制學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的論文課題大都是結合現實工作而提出的,將其與課堂所學的管理科學知識結合起來,用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很好地體現理論服務于實踐。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理論素養培養也是教學目標的重要一環。

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需要配備匹配的師資。管理的藝術性體現在對學術價值觀的塑造上,講授這一類課程的教師本身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地準確輸出中國企業管理的價值觀和理念。對于管理科學知識的傳授,講授通用知識類課程的教師需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能夠準確把握當前的管理知識前沿并將其正確傳遞給學生;而講授專用知識類課程的教師則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指導學生解決實際管理問題。

工商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是企業未來的管理實踐者,為其所在的企業創造更大價值;要持續關注學生管理能力的提升,關心學生在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去診斷、分析問題,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并反饋成效,更好地做好“售后”服務。

4. 持續支持畢業生(Support)。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如企業的管理活動。工商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是企業未來的管理實踐者。工商管理學科有用就體現為在校所學的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管理能力,為其所在的企業創造更大價值。但是,從課本到實踐,這中間是質的跳躍,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故而,要持續關注學生管理能力的提升,關心學生在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去診斷、分析問題,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并反饋成效,更好地做好“售后”服務。商學院既要關注成功的校友,也不能忽略那些未成功的校友,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公益。

四、總結

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受到質疑是推動我們反思該學科未來發展的契機。立足于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這一話題,當下開始,我們要做許多調整:圍繞搞清楚“為了誰”去明確學科的定位;瞄準搞明白“為什么”去提升學科的“硬度”;立足講清楚“是什么”而讓學生能夠全面把握管理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關注“怎么樣”指導和幫助學生運用管理知識以提升企業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賈明,向翼,王鶴麗等.從企業社會責任(CSR)到企業可持續商業(CSB):反思與未來[J].管理評論,2023(5):228 ~ 242.
賈明.工商管理學科向“硬”科學演進之路[J].財會月刊,2023(8):8 ~ 10.
賈明.管理研究的思維方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劉揚,張鈺琛,鄭知敏等.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代碼分析的視角看中國基礎研究的學科交叉性[J].中國科學基金,2022(6):986 ~ 993.

【聲明】本文或部分內容轉載自 《財會月刊》2023年第18期,用于信息交流和學習參考之目的,不涉及商業用途。所涉及言論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文若存在權益侵犯或違規信息,請聯系我們處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網址引用: 賈明:提升工商管理學科有用性的中國情景反思. 思謀網. http://www.sjhs123.com/view/9322.
(12)
思謀科普組的頭像思謀科普組網站團隊

相關閱讀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